“良渚你好,終於相見”
一個在西遼河畔
一個在太湖之濱
穿越千年
跨越千里
紅山文化和良渚文化
今日以“玉”會“友”相聚赤峯
雙璧同輝的美麗
我們一起來看~
為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,講好文物故事,展示中國新石器時代南北方兩種史前文化的內涵,赤峯博物館和浙江省博物館聯合推出的原創展覽《雙壁同輝——紅山·良渚文化展》,今天在赤峯博物館開幕。
展覽分為“禮天法地”、“樂趣天成”、“珠環玉繞”、“社會生活”、“琢玉成石”五個單元,通過百餘件組紅山文化時期和良渚文化時期精美文物,展示了兩地先民千年前的精神思想和社會生活。
紅山文化-玉玦形龍
“禮天法地”:紅山文化和良渚文化已經處於新石器時代的中晚期階段,社會階級分化、原始宗教產生,玉器被少數有較高地位的人掌握在手中,逐漸成為王權、神權和軍權的象徵。目前發現的紅山文化和良渚文化的許多玉器的功能尚不清楚,但可以肯定的是這些玉器等級很高,是身份地位的象徵,有的代表了王權、軍權,有的是巫覡階級專用的器物,還有的是祭天禮地時所使用的禮器。
紅山文化-玉魚形墜
“樂趣天成”:在紅山文化和良渚文化的不少器物中,都包含有動物元素,它們寄託了先民們對動物某些能力的嚮往和崇拜,展現了先民們的審美情趣和小小樂趣。
紅山文化-玉鴞
“珠環玉繞”:愛美之心人皆有之,從舊石器時代開始,先民們就開始以簡陋的石、骨、牙或是貝殼等裝飾品展示其對美的理解,而進入新石器時代後,更加精美的玉石裝飾品出現了。這些玉石裝飾品造型多樣,製作精美,是先民們審美意識的集中體現。
良渚文化-玉琮
“社會生活”:新石器時代中晚期,隨着農業的產生,先民們開始過上穩定的定居生活,原始的攫取經濟轉變為生產經濟,專一、固定的手工業加工場所也開始出現,進一步促進了社會分工和階級分化,人類社會開始進入文明時代。
良渚文化-玉梳背
“琢玉成石”:玉不琢,不成器,玉石只有經過加工才能成為精美的玉器。新石器時代是我國古代玉器文化的開端,也是古代制玉技術產生和發展的重要時期,在那個生產力相對落後的年代,先民們利用簡易的工具與材料完成對玉器的切割、鑽孔、雕琢和拋光等工序。紅山文化和良渚文化的制玉業分工明確、技藝精湛,可謂是新石器時代制玉工藝的集大成者。
良渚文化-玉璜
“雙璧同輝——紅山·良渚文化展”以兩種史前文化為主題,共計展出140餘件組珍貴文物。同時,為配合本次展覽,浙江省博物館極具“良渚風”的文創產品也從西湖之濱來到塞外草原名城,讓我們觀展的同時也體驗文創的魅力,將“紅山”和“良渚”帶回家。
紅山文化是距今約6500年~5000年的新石器時代文化,廣泛分佈於遼河以西地區,因內蒙古赤峯紅山後遺址而得名。
良渚文化是距今約5300~4300年的新石器時代文化,主要分佈於環太湖地區,因浙江杭州良渚遺址而得名。
在由浙江省博物館、赤峯市文物局、赤峯博物館共同主辦,今天開幕的“雙璧同輝——紅山·良渚文化展”中,這兩種新石器時代中晚期的代表性文化,南北兩個不同的文化系統,穿越千年歷史,相遇赤峯。
在新一年的開始,
與赤峯博物館相約,
看南北文明之光“珠聯璧合”
相聚內蒙古吧
展覽開幕時間:2021年1月12日
展覽地點:赤峯博物館西臨展廳
展覽期限:1月12日—4月12日